系统提示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咨询
系统提示
贵宾会员才能留言!
“音乐之声”电影令人神往,背后的故事让人心酸
发布时间:2020-02-25 16:22:35 作者: 维城(欧洲时报中东欧版微信公众号)

【欧洲时报网】《音乐之声》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百老汇音乐剧和好莱坞电影之一。曾经感动过亿万观众的特拉普一家浪漫的故事原形便源自奥地利萨尔茨堡,特拉普一家也因此成为奥地利音乐的“化身”。但是,这一家真实的生活经历并不像好莱坞电影中描写的那样美好,背后却有着一段心酸史。

\

年轻时期的特拉普上校。(图片来源:维城)

优秀的海军上校

 

冯·特拉普(Georg Ludwig von Trapp)男爵1880年4月4日生于克罗地亚沿海小城扎达尔(Zadar),当时还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父亲是海军上校,他也想献身海军事业,所以参加了皇家海军学院。一战时,一艘法军潜艇被特拉普的潜艇击沉。1918年,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一世提升他为海军上校。

 

1910年,年轻优秀的皇家海军上校特拉普与Agathe Whitehead在一场舞会上一见钟情,后而结婚。妻子Agathe的家是个十分富有的贵族。他们结婚之后继承了Whitehead家的财产,即使以利息过活也绰绰有余。

 

可惜的是,他们婚后的愉快生活被一战后奥匈帝国的毁灭打断了。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开之后,奥地利不再拥有海岸线,保留海军完全没有意义,于是特拉普男爵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时间,他的妻子 Agathe 在1922年又去世了。冯·特拉普的女儿乔汉娜斯回忆说,那是她父亲一生里最灰暗最沮丧的时间,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军,而离开海军他什么也做不惯,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特拉普和妻子Agathe共生有6个孩子。

\

位于萨尔茨堡附近的特拉普别墅。(图片来源:维城)

 

男爵的第二次婚姻

 

1923年,在妻子去世后,特拉普男爵和孩子全家搬迁到萨尔茨堡附近Aigen的别墅中生活。刚开始,孩子们换了无数个保姆,他们曾经同时雇佣三个保姆,一个照顾大孩子,一个照顾年幼的孩子,还有一个照顾全家。但是孩子们更喜欢只要一个保姆,于是他们找到了修道院,神父将刚进修道院的玛丽亚(Maria Augusta Kutscherad)被派到冯·特拉普家。

 

玛丽亚1905年1月26日生于维也纳郊区。在她大约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从小由她的表姑带大。玛利亚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国立师范学院上学期间,她受一位著名的神父的影响,并加入了萨尔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为一个修女。修道院决定让玛丽亚离开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师。

 

性格开朗、天生爱玩的玛利亚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很受孩子们的喜爱。一年后,孩子们要求他们的父亲设法留住玛丽亚,他们甚至建议他应该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我!”男爵回答说。于是孩子们去问玛丽亚。玛丽亚说:“是,我喜欢他。”于是,他们订婚了。她再也没回修道院作修女,于1927年11月26日嫁给了男爵。

 

家庭合唱团一举成名

 

好景不长的是,1933年他们储蓄的银行因投机倒闭,这使得冯·特拉普一家的积蓄一洗而空。此后特拉普意志消沉,玛利亚则放弃了贵族的尊严,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不得不遣返了佣人,把家中空置的房屋出租给客人。玛利亚和孩子们又建立了家庭合唱团,去各地演唱来消遣,同时获得收入。天主教萨尔茨堡总教区的主教Franz Wasner指导特拉普一家兄弟姐妹唱歌和编曲,后来帮忙特拉普家族管理财政。

 

在他们的房客也是歌手Lotte Lehmann的介绍下,一家在1935年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孩子与母亲组合通过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纯美的歌声在合唱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此后合唱团在奥地利有了人气,还被邀请在欧洲巡回演出,号称“特拉普室内圣歌队”。

\

1941年在美国特拉普和玛利亚与孩子们一起练唱。(图片来源:维城)

 

得罪“纳粹”逃亡美国

 

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特拉普拒绝加入纳粹海军,同时,也因家庭合唱团拒绝在希特勒生日会上演唱,特拉普一家得罪了纳粹党徒,被迫连夜逃往瑞士,辗转多国后逃亡美国。据说,当他们离开家时几乎是两手空空,在他们离开以后,希特勒本人还占据了他们的房子。特拉普宁可丢掉物质财产,也要留住尊严。他们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萨尔茨堡的别墅和一切财产,前往美国。

 

1938年9月,他们到达纽约。Franz Wasner神父也和他们同行逃往美国,在他的指导下,唱歌成了他们的职业,他们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特拉普家庭合唱队渐渐扬名。二战后,他得知奥地利战后的贫困状况,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个音乐慈善组织:特拉普家庭奥地利救济社,为祖国奥地利发送了无数食品和衣物。

 

从此之后的十八年间,他们全家马不停蹄地在各地举行巡回演出,为了以家庭为重,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不得不把暂停自己的生活。玛丽亚坚持全家人无论何时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经成家的孩子们也不例外。1947年5月30日,冯·特拉普上校去世。孩子们再不想四处奔波,他们逐渐地离开了演唱团,在1956年,冯·特拉普家庭演唱团终于解体了。

\

1965年《音乐之声》电影海报。(图片来源:维城)

 

两部《音乐之声》

 

1956年,根据玛利亚的回忆录,德国拍摄了电影《玛丽亚的故事--冯·特拉普家的故事》(Maria's story, Die Trapp Family)在德国成为空前卖座的电影。因为电影如此成功,在1958年德国又制作了续集,《冯·特拉普一家在美国》(Die Trapp Family in Amerika)。这两部电影成为德国二战以后最成功的电影。

 

1959年,音乐剧“音乐之声”被搬上美国百老汇的舞台,成为了当时整个英美语言区最成功的舞台音乐剧。1965年,在音乐剧公演没有多久之后,20世纪福克斯公司又将舞台剧《音乐之声》拍摄成电影,又一次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音乐之声》电影传遍世界,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观众知道了特拉普一家的传奇故事,也因此,让大家听到了‘Do-Re-Mi’、‘孤独的牧羊人’等一系列广为传唱的歌曲。但是这些歌曲却是出自美国音乐剧界的最佳拍当Richard Rodgers和Oscar Hammerstein II。

 

在 Rodgers 的自传里他提到写《音乐之声》的过程:“‘音乐之声’是戏里出现的第一首歌,是挥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乐的歌曲;‘Do-Re-Mi’是玛丽亚给孩子们的第一堂音乐课,也是她试图接近孩子们的结果;‘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和音乐‘涟恩德拉’(Laendler)都是由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上景色引发的灵感;‘翻越每一座山脉’(Climb Every Mountain) 则是为了给离开修道院的玛丽亚鼓气,而且这首歌在后来也成为全家人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祖国奥地利的音乐。”

 

电影《音乐之声》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奥地利实地拍摄。即使在电影拍摄后50年的今天,每年仍有大约30万游客慕名前来奥地利参观游览电影中的拍摄地。萨尔茨堡的米拉贝尔花园(Mirabellgarten)、Schloss Hellbrunn和侬山修道院(Stift Nonnberg)以及萨尔茨堡湖区的圣吉尔根和月亮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沿着玛丽亚的足迹重温这段动人故事。

(以上内容由欧洲时报中东欧版维城编译综编整理)